top of page
搜尋


永寬化學電子報-第273期
實驗報告 § 看不見的硬化劑 = 空氣中的水分子 有多種樹脂都可以濕氣硬化,熟為人知的有PU、矽膠(Silicone)和濕氣硬化型接著劑…等。顧名思義,其反應機構是在室溫下,藉由大氣中的水分子啟發交聯。因為硬化過程不需任何加熱或後處理,方便又節能,適合用在無法加熱、無法曝光...
2018年5月21日讀畢需時 3 分鐘


永寬化學電子報-第272期
實驗報告 § 高清AG在PET & TAC應用 早期抗眩膜(Anti-glare film, AG)應用在LCD背光模組,提供擴散效果。這種應用是將粒徑較大的擴散粒子分散在溶劑型的UV膠裡面,客戶再把這種材料塗佈在PET薄膜,只要能塗佈均勻,呈現擴散效果即可。隨著3C商品的...
2018年5月7日讀畢需時 3 分鐘


永寬化學電子報-第271期
實驗報告 § 填充料的沈澱現象 樹脂配方中經常加入無機粉末作為填充料,提供特定的功能,例如:導熱、阻燃、抗龜裂、低收縮…等。這些粉末的比重常在2.5-4.5之間,樹脂的比重在1.0-1.2左右,所以填充料很容易在樹脂配方中發生沈澱。圖1是某樹脂配方剛開始的樣子...
2018年4月23日讀畢需時 3 分鐘


永寬化學電子報-第270期
實驗報告 § 生質材料的開發 每天使用的塑膠幾乎都是從石油所衍生出來的製品。石油、煤炭屬於非可再生的材料,會逐漸枯竭,再加上這些材料廢棄時會產生碳排放,所以有可再生材料 (Renewable materials) 的觀念誕生。可再生材料的其中一種就是生質塑膠...
2018年4月9日讀畢需時 3 分鐘


永寬化學電子報-第269期
實驗報告 § 光彈性實驗看應力 雙週報196,197期曾報導用偏光應力儀觀察試片的應力。圖1顯示試片在高溫時沒有應力。將試片緩慢降到室溫,內圈和外圈出現應力的光彈性現象(圖2)。若是將試片從高溫丟到水中急速冷卻,出現很混亂的圖案,代表有很大的應力發生(圖3)。將圖3的試片放...
2018年3月26日讀畢需時 3 分鐘


永寬化學電子報-第268期
實驗報告 § 撕裂強度破裂後的表面 撕裂強度的實驗 (圖1)。除了強度的數據外,試片的表面狀況也經常是討論的議題:接著劑只殘留在其中一個表面,強度通常不好 (圖2)。圖3的試片兩邊殘留的接著劑厚度約略相等,圖4的殘膠一邊薄一邊厚。前者的接著劑比較軟,微觀來看試片受力厚度增加...
2018年3月12日讀畢需時 3 分鐘


永寬化學電子報-第267期
實驗報告 § UV型感壓膠 生活中最常見的感壓膠就是膠帶上面的背膠,當我們用手撫平膠帶時,背膠感受到壓力,滲透到被接著物的表面,達到接著的目的 (雙週報203期)。 感壓膠的特性是由增黏樹脂、可塑劑、彈性體等成分所控制的。可塑劑太多,膠體太濕...
2018年2月26日讀畢需時 3 分鐘


永寬化學電子報-第266期
驗報告 § 粉末成型用樹脂 粉末成型的製程如下:將固態的環氧樹脂、硬化劑和磁性粉末(圖1)在溶劑中均勻的混合,再烘烤或晾乾去除溶劑。這個產物是一團黑色的塊狀固體,樹脂和硬化劑並沒有反應,只是濕潤這些粉末,將它們黏附在一起而已。接著用粉碎機粉碎這個混合物並過篩,得到特定大小的...
2018年2月5日讀畢需時 3 分鐘


永寬化學電子報-第265期
實驗報告 § 透明無鹵素的阻燃配方 永寬在2008年開發出透明無鹵素的阻燃配方JC043,以酸酐做硬化劑,在120℃下硬化。我們嘗試開發以胺類做硬化劑,室溫硬化型的配方。這種配方的難處在於阻燃劑很容易拖慢反應速度、阻燃劑容易吸濕和阻燃劑經常析出…等。圖1是理想的硬化物外觀;...
2018年1月22日讀畢需時 3 分鐘


永寬化學電子報-第264期
實驗報告 § 裂縫怎麼發生的? 材料在應力的存在下會發生裂縫。裂縫有許多的形式,並不容易觀察。圖1是將某個軟質配方的液體樹脂夾在兩片玻璃中,厚度控制在100um。樹脂硬化後將刀片從兩片玻璃中間插入,並且慢慢的向x的方向往前推。顯微鏡固定拍攝圖1標示紅點的區域。圖2是刀片還沒...
2018年1月8日讀畢需時 3 分鐘


永寬化學電子報-第263期
實驗報告 § 拉伸測試的過程 接著劑的資料上有產品的物性,例如:外觀、黏度、硬度,有時也會有伸長率 (Elongation)和拉伸強度 (Tensile strength)。伸長率是指膠體在一定的拉伸速度下,所能延展的最大值。根據ASTM...
2017年12月25日讀畢需時 3 分鐘


永寬化學電子報-第262期
實驗報告 § 快速檢測發泡倍率的方法 客戶經常問:發泡材料膨脹倍率是多少?發泡後的比重是多少? 這些問題都得從比重的實驗著手(參閱No.160) 。 比重=重量/體積假設發泡前後重量不變,膨脹倍率=發泡後體積/發泡前體積=發泡前比重/發泡後比重。只要量測比重變化即可推算出體...
2017年12月11日讀畢需時 3 分鐘
bottom of page
